公司动态
 
首页 > 公司动态  >  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在Leber...

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模型中的应用

2025-07-04

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模型研究中,是评估线粒体功能损伤的关键工具,其应用主要围绕疾病特征性的线粒体功能异常展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观反映LHON模型中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

LHON的核心病理机制是线粒体 DNAmtDNA)突变(如常见的 G11778AT14484CG3460A)导致呼吸链复合体Ⅰ功能缺陷,进而引发线粒体膜电位(ΔΨm)下降 —— 这是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的早期标志。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可通过荧光信号的变化,直接捕捉这一特征性改变:

常用探针如JC-1TMRETMRM等,其荧光特性与膜电位紧密相关,例如,JC-1在高膜电位下聚集成红色荧光团,低膜电位下以单体形式发出绿色荧光,通过红/绿荧光强度比值可量化膜电位水平。在LHON细胞模型(如携带突变 mtDNA 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GCs)或动物模型中,探针荧光信号的偏移(红色减弱、绿色增强)能直观证实突变导致的膜电位 depolarization,为LHON的线粒体功能损伤提供直接证据。

与传统的 ATP 检测、呼吸链活性测定相比,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可实现单细胞水平的实时动态监测,更精准地反映 RGCs 等易损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异质性 —— 这对理解LHON中 “特定细胞类型优先受累” 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用于评估疾病进展与处理干预效果

LHON模型中,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程度与细胞凋亡、视神经退化的进程密切相关,荧光探针可作为疾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及处理效果的评估工具:

疾病进程追踪:在LHON小鼠模型中,通过定期检测视网膜组织中探针的荧光变化,可动态观察膜电位从正常到逐步下降的过程,结合RGCs的数量变化,明确线粒体功能损伤与细胞死亡的时序关系,为解析疾病进展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处理干预评价:针对LHON的潜在处理手段(如抗氧化剂、线粒体保护剂、基因编辑技术),可通过荧光探针检测干预后膜电位的恢复情况,快速判断处理是否改善线粒体功能。例如,若某药物处理后,模型细胞的 JC-1 红色荧光增强、绿/红比值降低,提示其可能通过稳定膜电位发挥保护作用,为后续的体内实验提供筛选依据。

三、揭示LHON线粒体功能异常的分子机制

荧光探针结合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可深入探索 LHON 中膜电位异常与其他线粒体病理的关联:

例如,通过将线粒体膜电位探针与活性氧(ROS)探针(如 DCFH-DA)共染,可观察到LHON模型中膜电位下降与ROS升高的同步性,证实 “膜电位崩溃 - ROS 爆发” 的恶性循环在疾病中的作用;

结合线粒体形态学染色(如 Mitotracker),可分析膜电位异常是否伴随线粒体碎片化(融合/分裂失衡),从而构建“mtDNA 突变→复合体Ⅰ缺陷→膜电位下降→线粒体形态/功能恶化”的完整病理链条。

四、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LHON模型研究中使用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时,需注意实验条件的标准化:

探针浓度和孵育时间需优化,避免过高浓度导致的细胞毒性或荧光淬灭;

检测需在避光条件下进行,且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减少荧光信号的自然衰减;

需设置阴性对照(如用CCCP处理的细胞,人为诱导膜电位崩溃)和阳性对照(正常细胞),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通过可视化和量化LHON模型中的线粒体功能异常,为疾病机制研究、使用效果评估提供了高效且直观的工具,是LHON基础与转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本文来源于西安百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www.bybioli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