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活性氧(ROS)荧光探针的核心功能是特异性识别线粒体中的目标 ROS(如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羟基自由基等),但单线态氧(1O?)作为一种高活性 ROS,易与探针发生非特异性反应,导致荧光信号偏移,干扰目标 ROS 的定量检测。因此,需从探针设计优化、反应体系调控、检测技术升级及对照实验设计四个维度,构建针对性的单线态氧干扰排除策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特异性。
从线粒体活性氧荧光探针分子结构设计优化来看,通过精准修饰探针的响应基团与靶向基团,可从源头降低其与单线态氧的非特异性作用。一方面,需强化探针对目标 ROS 的 “专属响应性”—— 针对不同目标 ROS(如 H?O?)设计特异性响应基团(如硼酸酯基团),这类基团与 H?O?的反应常数(通常为 10?-10? M?1s?1)远高于与单线态氧的反应常数(通常 < 103 M?1s?1),可大幅减少单线态氧引发的非特异性荧光信号。例如,线粒体靶向型 H?O?探针 Mito-BE,其硼酸酯基团仅能被 H?O?选择性氧化,生成具有强荧光的羟基衍生物,而与单线态氧反应时几乎不产生荧光变化。另一方面,可通过引入 “单线态氧惰性基团” 屏蔽干扰 —— 在探针分子中接入对单线态氧不敏感的空间位阻基团(如叔丁基、三甲基硅基),或引入能淬灭单线态氧的基团(如咪唑环、酚羟基),前者可通过空间位阻阻碍单线态氧与探针活性位点的接触,后者则能直接捕获体系中的单线态氧,避免其与探针反应,例如,在探针分子末端引入咪唑环后,单线态氧与探针的反应率可降低 60% 以上,且不影响线粒体活性氧荧光探针与目标 ROS 的结合能力。
反应体系的针对性调控是排除单线态氧干扰的关键操作环节,通过优化体系成分与反应条件,可抑制单线态氧的生成或清除已产生的单线态氧。其一,添加单线态氧特异性淬灭剂是直接的策略 —— 在检测体系中加入仅与单线态氧反应的淬灭剂(如 β- 胡萝卜素、组氨酸、NaN?),这类物质与单线态氧的反应常数极高(可达 10?-10? M?1s?1),能快速捕获体系中的单线态氧,且不与目标 ROS 或探针发生作用。例如,向线粒体样本中加入 20 mM 的组氨酸后,体系中单线态氧的浓度可降低 90% 以上,有效避免其对探针荧光信号的干扰;需注意的是,淬灭剂浓度需严格控制(如 NaN?浓度过高可能损伤线粒体膜),需通过预实验确定适宜的添加量。其二,优化反应环境以抑制单线态氧生成 —— 单线态氧的生成易受光照、温度、过渡金属离子(如 Fe2?、Cu2?)影响,因此在检测过程中需避光操作(如使用棕色反应管、避免强光照射),防止光激发产生单线态氧;同时,可加入金属离子螯合剂(如 EDTA、柠檬酸),螯合体系中的过渡金属离子,减少其通过 Fenton 反应引发的单线态氧生成,例如,加入 1 mM EDTA 后,体系中由 Fe2?诱导的单线态氧生成量可减少 75%,且不影响线粒体的正常功能与探针的靶向性。
检测技术与信号解析方法的升级可通过区分线粒体活性氧荧光探针与目标 ROS、单线态氧反应的荧光差异,实现干扰信号的精准剔除。一方面,采用时间分辨荧光检测技术(TRF)可利用荧光寿命差异排除干扰 —— 探针与目标 ROS 反应生成的产物,其荧光寿命(通常为 5-10 ns)与线粒体活性氧荧光探针被单线态氧非特异性修饰后的荧光寿命(通常为 1-3 ns 或 > 15 ns)存在显著差异,TRF 技术可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衰减曲线,精准识别不同寿命的荧光物种,仅提取目标 ROS 对应的荧光寿命信号进行定量,例如,在检测线粒体超氧阴离子时,探针 Mito-SOX 与超氧阴离子反应后的荧光寿命为7ns,而与单线态氧反应后的荧光寿命为 2 ns,通过 TRF 技术设定寿命筛选区间(6-8ns),可完全排除单线态氧引发的短寿命荧光信号干扰。另一方面,利用荧光光谱移位特性区分信号来源 —— 部分探针与目标ROS反应后,荧光发射波长会发生特定偏移(如从450nm移位至520nm),而与单线态氧反应时发射波长无变化或偏移方向不同(如仍维持450nm或移位至480 nm),通过监测特定波长下的荧光强度(如仅检测520nm处的荧光),可选择性捕获目标 ROS的信号,忽略单线态氧的干扰,例如,线粒体H?O?探针Mito-PF与H?O?反应后发射波长从470nm红移至530nm,而与单线态氧反应时发射波长不变,仅检测530nm处的荧光即可有效排除干扰。
对照实验的科学设计是验证单线态氧干扰是否被有效排除的重要保障,通过设置多组对照可反向确认目标ROS信号的真实性。先设置“单线态氧生成对照”—— 向样本中加入单线态氧特异性生成剂(如亚甲蓝+红光照射、玫瑰红+白光照射),若此时探针的荧光信号无显著变化(或变化幅度远低于目标ROS阳性对照),则证明线粒体活性氧荧光探针对单线态氧不敏感,干扰已被排除;反之,若荧光信号显著升高,则需进一步优化淬灭剂或探针结构。其次,设置“目标ROS抑制对照”—— 向样本中加入目标 ROS 特异性清除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清除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酶清除H?O?),若清除剂处理后线粒体活性氧荧光探针荧光信号显著降低(降幅>80%),而单线态氧淬灭剂处理后信号无明显变化,则说明检测到的荧光信号主要来源于目标ROS,而非单线态氧干扰。最后,设置“空白探针对照”—— 仅向体系中加入探针(不加入样本),若荧光信号处于极低水平(接近背景值),则可排除探针自身与单线态氧(空气中微量或体系中微量生成)反应的可能性,进一步验证干扰排除效果。
线粒体活性氧荧光探针的单线态氧干扰排除,需通过“源头优化(探针设计)-过程调控(体系优化)-技术区分(信号解析)-结果验证(对照实验)”的多维度策略,实现对目标ROS的特异性检测,为线粒体ROS相关的细胞生理、病理机制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支撑。
本文来源于西安百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www.bybioli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