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首页 > 公司动态  >  近红线粒体活性氧荧光探针的组...

近红线粒体活性氧荧光探针的组织穿透性优化

2025-10-09

近红线粒体活性氧荧光探针的组织穿透性优化是提高其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效果的关键。以下是关于近红线粒体活性氧荧光探针组织穿透性优化的详细阐述:

一、近红线粒体活性氧荧光探针概述

近红线粒体活性氧荧光探针是一类能够特异性检测线粒体中活性氧的荧光分子。其发射波长通常在 700-1000nm之间,与可见光相比,近红外光在生物组织中的散射和吸收明显减弱,能够更有效地穿透生物组织,减少光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光的穿透深度,实现对深层组织中目标物的检测。

二、影响组织穿透性的因素

发射波长:发射波长较短的荧光探针,如处于可见光区域的探针,在生物组织中容易被水分子、蛋白质等生物分子散射和吸收,导致光强度迅速衰减,穿透深度有限。而近红外荧光探针由于波长较长,受到的散射和吸收较小,组织穿透性更好。

分子结构:分子的大小、形状和电荷等因素会影响其在组织中的扩散和穿透能力。一般来说,相对较小、结构紧凑且具有适当亲脂性的分子更容易穿透组织,例如,带有正电荷的亲脂性分子可以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更容易进入细胞和组织内部。

斯托克斯位移:斯托克斯位移较小的探针,其激发光和发射光波长较为接近,容易受到自发荧光的干扰,从而影响组织穿透性和检测效果。而具有较大斯托克斯位移的近红外荧光探针,能够有效避免自发荧光干扰,提高信号的清晰度和穿透性。

三、组织穿透性优化策略

·调整发射波长: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使荧光探针的发射波长位于近红外区域的合适位置。例如,华东理工大学钱旭红院士、杨有军教授团队开发的近红外荧光探针EC5-H3,基于高亮度、高稳定的并五苯呫吨染料(EC5),通过不对称共轭加成消除策略,实现了在890nm 处的近红外荧光发射,该波长下生物组织的散射和吸收较小,有利于提升组织穿透性。

·优化分子结构

引入特定基团:可以在探针分子中引入一些有助于穿透组织的基团,如三苯基膦基团。MitoSOX Red 就是通过引入三苯基膦基团,使其能够依靠线粒体膜高电位主动富集于线粒体基质,同时也增强了分子的亲脂性,使其更容易穿透细胞膜和组织。

减小分子尺寸:在保证探针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分子的大小和分子量,以提高其在组织中的扩散速度和穿透能力,例如,一些基于小分子荧光团的近红外探针,相较于大分子探针,具有更好的组织穿透性。

改善分子形状:设计具有更有利于穿透组织的分子形状,如线性结构可能比支链结构更易于在组织中扩散。

·增大斯托克斯位移:通过分子设计改变探针的电子结构,增大斯托克斯位移。如香豆素/菲啶融合探针实现了近红外发射(710nm)与超大斯托克斯位移(200nm),有效避免了自发荧光干扰,提高了组织穿透性和检测的准确性。

·利用纳米载体:将近红外荧光探针负载到纳米载体上,如纳米粒子、脂质体等。纳米载体可以保护探针免受生物体内环境的影响,同时可能通过被动或主动靶向作用,提高探针在组织中的分布和穿透性,例如,一些纳米粒子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特定组织,并通过渗透增强和滞留效应(EPR 效应)在肿liu组织中富集,从而提高探针在肿liu组织中的穿透性和检测效果。

·结合靶向策略:除了线粒体靶向性外,还可以结合其他组织或细胞类型的靶向策略,使探针能够更精准地到达目标组织,并提高在目标组织中的穿透性。例如,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可以设计同时具有线粒体靶向性和神经组织靶向性的探针,使其能够更好地穿透血脑屏障并到达病变的神经细胞线粒体中。

四、优化效果评估

·体外实验评估

细胞穿透实验:使用细胞系进行实验,将探针与细胞共孵育,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探针在细胞内的分布和荧光强度,评估其穿透细胞膜的能力。

组织切片实验:将探针应用于组织切片,观察其在不同组织层中的渗透情况和荧光信号强度,了解其在组织中的穿透深度和分布均匀性。

·体内实验评估

动物模型成像:利用小鼠、大鼠等动物模型,将探针通过静脉注射、局部注射等方式引入体内,然后使用近红外荧光成像系统进行成像,观察探针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和荧光强度,评估其组织穿透性和在体内的成像效果。

与其他成像技术对比:将近红外荧光探针成像结果与CT、磁共振等成像技术进行对比,评估其在组织穿透性、灵敏度、特异性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近红线粒体活性氧荧光探针的组织穿透性优化可以通过调整发射波长、优化分子结构、增大斯托克斯位移、利用纳米载体和结合靶向策略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通过合理的优化策略,可以提高探针在生物组织中的穿透深度和检测效果,为线粒体活性氧的研究和相关疾病的诊断与处理提供更有效的工具。

本文来源于西安百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www.bybioli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