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活性氧(ROS,如 H?O?、O???、?OH)是反映线粒体功能状态的关键分子,其异常积累与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及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传统荧光探针易因“聚集诱导猝灭(ACQ)”效应,在高浓度或线粒体局部富集时荧光减弱,而聚集诱导发光(AIE)探针在分散状态下荧光微弱,聚集后因分子内运动受限(RIM)抑制非辐射跃迁,荧光显著增强,完美适配线粒体局部高富集、高ROS浓度的检测场景。针对线粒体活性氧荧光探针检测的特异性需求,AIE 特性优化需围绕“聚集态荧光效率提升”“ROS响应与 AIE 效应协同”“线粒体靶向性增强”三大核心方向展开,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实现对线粒体ROS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
一、AIE 特性优化的核心靶点:从分子结构解析关键调控位点
AIE 探针的荧光性能由“分子内运动自由度”“聚集模式”“电子共轭体系”共同决定,优化需针对这三大靶点设计分子结构,平衡 AIE 效应与ROS响应活性、靶向能力的兼容性。
(一)抑制分子内运动:强化 RIM 机制提升聚集态荧光效率
AIE 的本质是聚集后限制分子内旋转(IR)、振动(IV)等非辐射跃迁通道,使激发态能量更多通过荧光辐射释放。优化时需通过“刚性基团引入”“空间位阻设计”减少分子内运动自由度:
刚性共轭骨架构建:选择三苯胺(TPA)、四苯乙烯(TPE)、硅杂环戊二烯( silafluorene)等刚性 AIE 母核,其共轭结构可减少分子旋转空间,同时为ROS响应基团和靶向基团提供连接位点,例如,以四苯乙烯(TPE)为母核,其四个苯环通过中心乙烯基连接,聚集时苯环旋转受限,荧光量子产率(Φf)可从分散态的<5%提升至聚集态的>60%;若在TPE 苯环对位引入甲基、叔丁基等空间位阻基团,可进一步阻止分子间 π-π 堆积,避免聚集态荧光猝灭,Φf 可提升至 80%以上。
柔性链长度调控:AIE 探针需通过柔性链(如烷基链、PEG 链)连接ROS响应基团或靶向基团,柔性链过长会增加分子内运动自由度,削弱 AIE 效应;过短则可能影响探针水溶性或响应活性。例如,TPE 母核通过 C?-C?烷基链连接硼酸酯(H?O?响应基团)时,聚集态 Φf 可达 75%;若使用 C?长链,分子旋转增强,Φf 降至 40%以下;而无柔性链直接连接时,探针水溶性差,难以进入线粒体。
(二)调控聚集模式:避免不良堆积确保荧光稳定性
聚集模式(如 J-聚集体、H-聚集体)直接影响荧光波长与强度:J-聚集体通常伴随荧光红移且强度增强,H-聚集体易因分子间 π-π 紧密堆积导致荧光猝灭。优化需通过“取代基修饰”“电荷调控”引导形成 J-聚集体:
极性取代基引入:在 AIE 母核(如三苯胺)的对位或间位引入羟基(-OH)、氨基(-NH?)、氰基(-CN)等极性基团,通过分子间氢键或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调控聚集时的分子排列方式,例如,三苯胺对位引入两个氰基(TPA-(CN)?),聚集时形成 J-聚集体,荧光发射波长从分散态的 450nm 红移至 520nm,Φf 提升至 70%;若引入非极性甲基,易形成 H-聚集体,Φf 仅为 25%。
电荷特性优化:线粒体具有负内膜电位,AIE 探针需带正电以实现靶向富集,但过量正电荷可能导致分子间静电排斥过强,难以形成有效聚集;电荷不足则靶向性弱,例如,TPE 母核连接一个三苯基膦(TPP?,正电靶向基团)时,探针在 mitochondria 内形成松散聚集,Φf 为 55%;连接两个TPP?时,静电排斥导致聚集不充分,Φf 降至 30%;而通过酯键连接一个TPP?和一个中性 PEG 链(增强水溶性),可平衡靶向性与聚集性,Φf 提升至 68%。
(三)协同ROS响应:确保 AIE 效应与检测特异性兼容
AIE 探针需在“未响应ROS时保持聚集态荧光稳定”“响应ROS后荧光信号变化显著”,避免ROS响应过程破坏 AIE 结构或抑制荧光。优化需通过“响应基团与 AIE 母核的位点匹配”“响应后结构变化设计”实现协同:
响应基团的位点选择:ROS响应基团(如硼酸酯、硒醚)需连接在 AIE 母核的“非共轭关键位点”,避免响应后破坏共轭体系导致荧光猝灭,例如,TPE 母核的苯环对位连接硼酸酯(H?O?响应),响应前TPE 聚集产生强荧光;H?O?氧化硼酸酯为酚羟基后,分子极性变化但TPE 共轭骨架保持完整,荧光强度进一步提升(酚羟基增强分子间氢键,聚集更紧密),实现“响应后荧光增强”的检测模式;若在TPE 中心乙烯基连接硼酸酯,响应后乙烯基断裂,共轭体系破坏,荧光猝灭,虽可检测但信号变化易受环境干扰。
响应后聚集态调控:设计ROS响应后“聚集程度增强”或“聚集模式转变”的结构,放大荧光信号差异,例如,硅杂环戊二烯母核连接硫醚(O???响应基团),响应前硫醚的柔性链使分子聚集松散,Φf 为 40%;O???氧化硫醚为亚砜后,分子刚性增强,聚集更紧密,Φf 提升至 85%,荧光强度变化倍数(响应后/响应前)达 2.1 倍,显著优于传统 ACQ 探针(通常<1.5 倍)。
二、AIE 特性优化的关键策略:从分子设计到性能调控
结合线粒体活性氧荧光探针检测的实际需求(如靶向性、生物相容性、响应速度),AIE 特性优化需通过“多模块协同设计”“环境适应性调控”“生物相容性提升”三大策略,实现探针性能的全面提升。
(一)多模块协同设计:靶向-响应-AIE 功能一体化
线粒体 AIE 探针需整合“线粒体靶向模块”“ROS响应模块”“AIE 发光模块”,优化时需确保各模块功能不冲突,且协同增强检测性能:
靶向-AIE 协同:将正电靶向基团(如TPP?、季铵盐)直接连接在 AIE 母核的极性位点,利用靶向基团的正电荷与 AIE 母核的疏水作用,增强线粒体富集与聚集能力。例如,TPE 母核的两个苯环分别连接TPP?和 PEG 链,TPP?介导线粒体靶向,PEG 链提升水溶性,同时TPP?的正电荷与TPE 的疏水结构协同促进聚集,使探针在 mitochondria 内的 Φf 达 72%,是胞质中 Φf(28%)的 2.6 倍,实现线粒体特异性荧光增强。
响应-AIE 协同:设计ROS响应后“新增 AIE 位点”的结构,使响应过程同时强化 AIE 效应。例如,三苯胺母核连接叠氮基(-N?,?OH 响应基团),响应前叠氮基的强吸电子作用抑制三苯胺的共轭发光,Φf 仅为 10%;?OH 断裂叠氮基生成氨基(-NH?),氨基作为给电子基团增强三苯胺的共轭体系,同时氨基的氢键作用促进聚集,Φf 提升至 65%,响应前后荧光差异显著,且新增的氨基未破坏 AIE 结构。
(二)环境适应性调控:适配线粒体复杂微环境
线粒体基质呈弱碱性(pH≈8.0)、富含蛋白质与脂质,且存在高浓度谷胱甘肽(GSH)等干扰物质,AIE 特性优化需提升探针对这些环境因素的耐受性:
pH 稳定性优化:在 AIE 母核引入pH不敏感基团(如氟原子、甲氧基),避免pH变化导致分子质子化或去质子化,影响聚集模式,例如,TPE 苯环对位引入氟原子(TPE-F),在pH6.0-9.0 范围内(覆盖线粒体pH波动),聚集态 Φf 稳定在 68%-72%;而未修饰的TPE 在pH8.0 时,氨基去质子化导致 H-聚集体形成,Φf 降至 35%。
抗干扰能力增强:通过“响应基团特异性筛选”与“AIE 聚集保护”减少 GSH、生物硫醇等干扰,例如,选择对 H?O?特异性更高的邻苯二酚硼酸酯(而非单硼酸酯),其与 GSH 的反应速率仅为 H?O?的 1/50;同时将邻苯二酚硼酸酯连接在TPE 的刚性位点,聚集时 AIE 母核的空间位阻进一步阻止 GSH 接近响应基团,干扰率从 30%降至 5%以下。
(三)生物相容性提升:平衡 AIE 性能与细胞安全性
AIE 探针的疏水骨架可能导致细胞毒性,优化需通过“水溶性修饰”“低毒性母核选择”降低毒性,同时不削弱 AIE 效应:
水溶性基团修饰:在 AIE 母核的非共轭位点连接 PEG 链、糖基(如葡萄糖、半乳糖)等水溶性基团,提升探针溶解度,减少细胞内团聚导致的毒性,例如,TPE 母核通过酯键连接 PEG????链,水溶性从<10μg/mL 提升至>1mg/mL,对 HeLa 细胞的半数致死浓度(IC??)从 5μM 升至 50μM,且 PEG 链的柔性不影响TPE 的聚集态 Φf(仍保持 70%);若连接葡萄糖基,还可通过细胞表面葡萄糖转运体增强内化效率,进一步提升线粒体富集。
低毒性 AIE 母核选择:替代传统含重金属或芳香胺的 AIE 母核(如镉系量子点、氨基三苯胺),选用天然来源或低毒骨架(如黄酮类、叶绿素衍生物),例如,以芹菜素(天然黄酮类化合物,低毒)为 AIE 母核,其苯并吡喃酮结构具有刚性共轭特性,聚集时 Φf 达 65%,对细胞的 IC??>100μM,且黄酮类结构可通过与线粒体膜上的蛋白结合增强靶向性,无需额外连接TPP?,简化分子设计。
三、优化挑战与未来方向
当前线粒体ROSAIE 探针的优化仍面临“聚集程度可控性不足”“深层组织成像能力弱”“多ROS区分检测难”等挑战,需从以下方向突破:
(一)精准调控聚集程度:实现“定量检测”与“动态成像”
现有探针聚集程度易受线粒体局部浓度影响,导致荧光强度与ROS浓度非线性关联。未来可通过“刺激响应型聚集开关”(如光控顺反异构基团),在特定波长光照射下精准调控聚集程度,使荧光强度与ROS浓度呈线性关系,提升定量准确性;同时利用光控开关实现“可逆聚集-分散”,动态监测线粒体ROS的实时变化。
(二)增强近红外 AIE 特性:适配深层组织成像
多数 AIE 探针发射波长在可见光区(400-650nm),组织穿透深度浅(<1mm),难以用于活体动物线粒体ROS检测。需设计近红外(NIR,700-900nm)AIE 母核(如方酸菁、罗丹明衍生物),通过延长共轭链、引入电子给/吸电子基团红移发射波长,同时优化聚集模式确保NIR 区 Φf>50%,满足活体成像需求。
(三)实现多ROS区分检测:提升特异性
现有 AIE 探针多针对单一ROS,难以区分线粒体中同时存在的 H?O?、O???等。未来可设计“多响应位点-AIE 母核”结构,不同ROS响应后产生不同荧光波长(如 H?O?响应发射 520nm,O???响应发射 650nm),通过双通道荧光成像实现多ROS同时检测,为线粒体氧化应激机制研究提供更精准的工具。
线粒体ROSAIE 探针的特性优化需围绕“分子内运动抑制”“聚集模式调控”“ROS响应协同”展开,通过刚性母核选择、柔性链调控、靶向-响应模块一体化设计,平衡 AIE 效应、靶向性与生物相容性。当前优化策略已实现聚集态荧光量子产率>70%、线粒体富集效率提升 10 倍以上、响应前后荧光差异倍数>2 倍的性能突破,为线粒体ROS的高灵敏度检测提供了关键工具。未来通过精准聚集调控、近红外特性增强与多ROS区分设计,AIE 探针将在活体线粒体功能监测、疾病早期诊断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线粒体生物学与医学研究的发展。
本文来源于西安百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www.bybiolite.com/